7月2日,江西五十鈴mu-X牧游俠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牧行萬里、探知神州”第二季—“穿越喜馬拉雅、尋訪唐竺古道”聯合科考活動圓滿收官。全程1600多公里,歷時6天的科考活動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專家、知名象雄文化研究及傳播專家陳泠,及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沈永平帶領下,科考隊行攝喜馬拉雅山脈8000米級雪山群奇觀,解密唐竺古道上那些流傳千載的文明。
聯合科考指定用車——mu-X牧游俠,載著科考隊員從拉薩出發,穿越神秘莫測的喜馬拉雅山脈、沿著唐竺古道漫漫西行最終抵達日喀則,全程為聯合科考隊保駕護航,用車輪丈量雪域高原。
行走“世界屋脊”,行攝絕世自然風光
作為地球上最雄偉的三大山脈之一,喜瑪拉雅山脈是很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心靈的圣地”。聯合科考隊自拉薩出發,經拉孜縣體驗了上千年的中國“非遺”文化遺產的藏香制作工藝后,便沿318國道一路向西駛向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意譯為“圣母峰”,是世界最高峰。珠峰腳下的絨布寺坐落在海拔5100米的山坡之上,是已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藏傳佛教寺院。聯合科考隊一行打卡絨布寺,徒步至8828海拔紀念碑前一覽映入眼簾的壯麗雪山群,別是一番感受。
從喜馬拉雅珠峰地區出發,向西前往崗噶鎮需要經過一段長達70公里的非鋪裝路段。沿途是坑洼碎石、炮彈坑、搓板路和水洼,而這便是作為科考級SUV的mu-X牧游俠大顯身手的時候:1.9T RZ4E和3.0T 4JJ1柴油發動機的強勁動力,即使在高海拔地區仍能爆發峰值扭矩;隨心切換的分時四驅搭配后橋伊頓差速鎖,讓越野爬坡變得輕而易舉;九橫雙縱式大梁結構的非承載式車身,大幅過濾了顛簸震蕩帶來的不適。
由東向西奔襲不止,科考隊一路穿越喜馬拉雅,行攝8000米級的雪山群并在研究員沈永平的帶領下,考察分析了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的氣候和植被差異,分別采集巖石標本留作研究。難能可貴的是,行駛至山脈中段時,平日里靦腆的希夏邦瑪峰在日光映照,白云繚繞間探出身子來。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是全世界14座8000米海拔以上最矮的一座,也是唯一整座山體完全處于中國境內(西藏自治區聶木拉縣)的山峰。
尋訪千年古道,解碼象雄文明
唐竺古道是一條國際路線,由唐蕃古道和蕃竺古道組成。唐蕃古道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線,1300年前,文成公主一行由唐朝長安(今西安)經漫長跋涉,抵達吐蕃邏些(今拉薩)嫁給松贊干布,譜寫了一首千年絕唱的漢藏交好之歌;蕃竺古道是吐蕃經尼泊爾去往天竺(今印度)的國際通道,大唐御使王玄策四訪天竺,為溝通加強中印兩國的往來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走過希夏邦馬峰和湖水面積達280平方千米的佩枯措,就是令人激動的吉隆溝。吉隆溝是一條貫穿喜馬拉雅山脈的重要山谷,這條93米千米長、走向筆直、緩緩下探的河谷是唐竺古道中的重要驛道,千百年來承擔著溝通西藏乃至中原地區與南亞相交的特殊使命。除此之外,這里還是第一個西藏地區政權—象雄王國建立與發展的根據地之一,為西藏的歷史、宗教和文化奠定了基調。
科考隊前往吉隆溝核心地區,從吉隆鎮往南在第二個岔路口左轉上山到達扎村。扎村,在藏語中意為“水草豐盛的地方”,這里是吉隆溝人口最多最繁盛的村莊,歷史上曾是吉隆溝的行政中心。在扎村居住著古老的象雄阿雅人后裔,傳說阿雅人正是被譽為“最智慧人種”的雅利安人,與吉隆象雄人民融合繁衍的后代。在象雄文化研究學者陳泠帶領的調查之下,我們了解到象雄阿雅人--拉王羅布家族,除去敬拜佛祖神靈的特殊禮儀,阿雅人在飲食服飾、方言與建筑方面已與吉隆融為一體。
(吉隆人當年為迎接尼泊爾赤尊公主到來舉行歌舞表演,左手腕佩戴的象牙手鐲和右手腕佩戴的金銀手鐲碰撞發出“同甲、同甲”的聲音,故將這種舞蹈命名為同甲舞,流傳至今)
在吉隆鎮瑪噶村西附近,隱匿于原始森林海拔約3400米的半山崖壁上的史前巖畫。巖畫的內容大致可分為狩獵場景或帶有本教特色的各種宗教符號:如雍仲符號崇拜、原始自然物崇拜、鷹崇拜、樹崇拜和女性生殖器崇拜。最具代表性的是獵人獵殺駿馬的畫面,據專家推斷這極可能是馬尚未被馴服之前,距今一萬年的作品。而這些用赤鐵礦粉作為顏料繪制而成的巖畫,在一筆一劃中勾勒出了西藏金屬時期吉隆河谷一帶的社會經濟形態和及獨特的文化傳統。
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重走唐竺古道。即便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也并非阻隔和障礙,人類不同文明之間早已匯入涓涓江流,跨越層層高山,在漫長的時空里不斷融合、發展和演變,構成一幅斑斕壯闊的圖景。第二站科考活動落下帷幕,但mu-X牧游俠對自然與文明的探索不止步。下一站,聯合科考隊將從新出發,開啟“阿里高原考察,發掘藏地文明起源”科考之旅,敬請關注!